2007年起,大商所先后上市了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 (PP),为发展变化中的我国塑料市场提供了风险的“避风港”和价格的“指南针”。从初识期货工具到熟练套保操作,从参考期货报价到基差贸易、场外期权创新模式,期现结合成为过去十余年塑料现期货市场的一大发展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PP为代表的塑料产品价格骤跌,一些贸易商开始认识到利用衍生品对冲价格风险的重要性。
2010年之后,大量煤化工企业投产,塑料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此时期货避险和定价为主流。
2016年以来,受到行业去产能、产能投放增速减缓叠加下游需求回升等影响,大宗商品行情及未来预期不断走高,塑料产品价格开始震荡上行。
经历了价格大起大落,企业更加坚定了利用衍生品市场管理价格的决心。2018年前10月,上述三大塑料期货法人客户持仓占比分别为55%、50%和55%,均实现同比增长,产业客户参与程度不断提升。
期货不仅改变了塑料企业避险方式,行业定价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期货品种的上市和期现商的涌入,现货销售定价模式不再局限于上游企业挂牌销售、竞拍、月结等传统模式,以期货为基准的基差贸易被市场接受。据了解,目前塑料企业在现货贸易中采用基差贸易的比例超过70%,金融定价逐渐成为趋势,推动经营模式“更新换代”。
从长远来看,塑料产业集中度会逐步增大,企业规模的纵深度、延伸度也会越来越高,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人士表示,随着期货市场功能的不断发挥和制度规则的持续完善,塑料期货能够深度服务产业客户,具备引领促进产业发展的功能,在产融结合趋势下大有可为。
江苏普莱克红梅色母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塑料色母料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企业,拥有四十多条专业生产线,年产能3万余吨,年销售3亿元。2014年以来,红梅先后从美国、德国引进6套连续密炼生产线,各种配套设备均由国际专业制造商提供。